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怎樣選擇和自己麻吉的外科醫師?

訪一般外科余本隆醫師

外科醫師開刀量夠才有保障

余本隆醫師(一般外科):最近有一篇報導,為乳癌治療的成果包括存活率、併發症等找到一個指標。它指出,在好的外科醫師治療及照顧下,病人存活率高、併發症比較少,而「好的外科醫師」是取決於他每年治療的病人數。

一位外科醫師一年治療的病人數,如果沒有達到某個數量以上,他就很難達到一定的醫療品質標準。對外科醫師而言,「量」的確是一個重要的考量;當然,這並不表示「量」越多越好,一旦過量反而容易扼殺醫療品質,因此「量」必須要達到合宜的程度。

以國外而言,如果一個醫療院所心臟的手術沒有超過150例,有些保險公司是不給付保險金,因為保險公司會認為這家醫院病人存活率一定會比其他更有經驗的醫院來得低。我要特別強調對外科醫師而言,「量」並非越多越好,但是外科醫師每一年處理的病人數必須要在一個水平以上,至少一個月要處理一、兩例以上,而不是好幾個月才處理一例。

好醫師會詳述治療計畫

面對外科醫師,你必須要求醫師能詳細敘述他對你的疾病治療計畫、以及施行的理由。以乳癌為例,醫師一定要詳細說明為什麼要你做乳房的局部切除,或全部切除的理由,醫師能不能、願不願夠清楚地向病人說明,這很重要。

另外,以現在乳癌治療很重要的前哨淋巴結來講,在國外會建議病人必須要問醫生,「你做過多少例前哨淋巴結的手術?」「你完成了多少例的驗證?」、「你的錯誤率有多高?」……等等。每一位醫生都要有屬於自己的數據,病人應該詢問醫師這些問題。

我在哈佛時看到國外很重視所謂的第二意見(second opinion)。在國外,病人詢問第二意見,被認為是很好的事情,病人也並非問了第二意見就一定到第二意見那邊去做治療。原來的醫生知道病人去問第二意見時也會非常高興,因為原來的醫生會認為如果我說的是對的,也希望別人可以支持,讓病人更有信心。醫生不會擔心病人會被搶走,因為病人不是醫院或醫師的財產,這點真的非常重要。

破除「官大學問大」的求醫迷思

醫師存在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幫忙病人、協助病人,假如醫師提供給病人的想法是正確的,不應該擔心和其他醫師講的會不一樣,我想病人也有一定的智慧去分析不同的醫師之間,所講的是不是有道理、合不合邏輯。

病人如果不知道該相信哪位醫師的時候,他可以找其他相關的專業醫師去徵詢第二意見,如果這兩個醫師的意見都很一致,病人有權可以選擇他願意相信的醫師;但是如果第一意見與第二意見有很大的歧見時,病人甚至必須尋求第三位專業的人士來做分析、判斷。此時若有兩個醫師說A治療,另一個醫師說B,也絕非就此選擇多數醫師支持的A治療,病人必須清楚分析醫師他們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見,其中哪一位醫師所持的理由有證據及文獻可以做參考,這也相當重要。

在台灣很多人有著所謂「官大學問大」的迷思,在癌症的治療也是如此,但是大家必須要真正認真去思考怎麼樣才是對的,這是病人所必須具備的求醫觀念。

被告得多就是壞醫生嗎?

在國外相關單位的網站可以查詢醫師的相關訊息,包括這個醫生之前發生醫療糾紛被告的次數有多少?比例有多高?但一個醫生被告得多並不表示他是一個「壞」醫生,也不表示他一定是錯的;再者,如果兩個醫師的錯誤率同樣是百分之一,如果A醫生做的是兩百件;B醫生只做了十件,可以想像的到如果你只單純用它這個錯誤發生的數目來看的話,做兩百件那個醫師,事實上他的發生率可能還要低於別人。所以對於一位非醫學專業者來講,這些數據的意義是有限的,病人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去分析這些背景,我想這是很困難的。

反倒是除了這些數據之外,病人能否感受到醫師願意回答病人的問題,以及一個醫療院所能否提供病人願意留下來治療的環境,這些能讓病人直接感受的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選擇與自己「麻吉」的外科醫師?

我們能用哪些比較簡單的方法分析病人如何選擇值得相信的醫生呢?以乳癌的治療來講我會建議,首先,病人所找的醫師必須在處理這個疾病有一定程度的經驗,並且現在仍然持續在這個領域發揮,最好一個月至少要處理一個到二個類似疾病的經驗,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接著病人就要看當遇到這個醫生的時候,他是否能清楚告知疾病的治療方式,採取這種治療的邏輯、理由是不是能夠讓你相信,以上兩點是病人選擇外科醫師時的基本考量。

你跟這個醫生的「頻率」對不對?

當病人認同這樣的治療是對的了,那要不要相信這個醫生呢,我想台灣有一句俗諺說:「醫生緣、主人福」,你覺得你跟這個醫生的「頻率」對不對?你覺得他給你的關心跟照顧是否能夠讓你有信心?你覺得他是不是可以陪你一起面對這個疾病?走過這個治療?治療癌症比找伴侶還要辛苦啊!找伴侶在結婚之後如果不適合還可以離婚,但是在癌症的治療上特別是手術,老實說只有一次機會,你找了這個外科醫生,他幫你做處理,做不好也不能重來。

這是很重大的一種託付

所以病人要在短短十幾分鐘、二十分鐘的門診時間,決定是否相信這位醫師,老實說是很難的事情。有時候是要憑直覺來感受這位醫師是不是一個很誠懇、值得相信的人。

其實病醫關係是一個很微妙的事情,常常有病人會對醫師說:「謝謝你幫我啊!」我常常會跟病人講:「其實我更謝謝您們。」因為一個病人會在很短的時間決定要相信你,要把他的生命託付給你,這是很重大的一種託付,你也要相對給他一個很大的承諾。身為一個醫師病人願意相信你時,就更要做到不辜負病人對你的信任與期望,我想這是醫師應有的態度及自我要求。


1 則留言:

  1. 謝謝余本隆醫師,總是如此的願意為病人著想,您當時的支持,是我在治療這條路勇敢走下的力量之一!願神紀念您的付出並眷顧您與您的家人,平安喜樂!幸福安康!

    回覆刪除